热门关键词: 安徽省著名商标申请 科技项目申报中心 企业研发中心申报 新产品鉴定中心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
以下将为大家具体介绍关于2022年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条件标准及申报材料程序、扶持内容,需要咨询的企业单位可以免费咨询小编为您解答指导!
政策专人免费指导电话:19855109130(可加v),0551-65300586
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征
( 一 ) 专业化.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 , 重点在核心基础零 部件 ( 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 等领域,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为大中小企 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
( 二 ) 精品化.中小企业推进精益生产、精细管理、精心服 务,推行标准引领、品质革命、品牌塑造,以适配的品种、精良 的品质、美誉的品牌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拥有行业标准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
(三) 特色化.中小企业利用特色资源,弘扬传统技艺和地 域文化,采用独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研制生产具有地方 或中小企业特色的产品,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形成细分领域中 的比较优势,占据独特市场地位.
(四)创 新 化 .中小企业坚持创新驱动,围绕培育壮大战略 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激发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 经济新动能,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 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条件
( 一) 凡符合本条所述申报条件和上条所述一项特征的企 业,均可申报"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在安徽省行政区域内进行工商注册登记、连续经营三年 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规模以上的中小工业企业及生产性服 务业企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工业设计等).
2.原则上经市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 企业。
3.各地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骨干企 业,在技术、市场、质量、效益等方面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具备先进性和示范性。最近两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15%以上。
4.企业主业突出,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主导产品在细 分市场领域内达到全国前十名或安徽前五名,主导产品销售收入占本企业销售收入的60%以上。
5.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专利、软件著作权或专有技术1项以上,并在生产中应用.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 2%以上。
(二)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企业不得申请"安徽省专精特新中 小企业”。
1.近三年在生产经营中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
事故和存在严重产品质量等问题的;
2.有逃税骗税、恶意逃废债务、恶意拖欠货款或服务费、 恶意欠薪、非法集资、合同欺诈、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等严重失信 行为的;
3.在申请或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
4.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材料
申报企业按网上申报管理系统要求填报提供有关信息和资 料,主要包括:
(一) 《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申请表》; ( 二) 营业执照复印件;
( 三)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文字材料和经会计师事务所审 计的近两年财务报告(即2018、2019年,含企业资产负债表、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说明资 料) ,2019年度纳税凭证复印件或纳税证明;
( 四) 相关荣誉证书复印件;
( 五) 项目申请承诺书.
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程序
( 一)各市、省直管县(市) 经信部门根据认定条件和标准,
按照申报分配名额,组织指导辖区企业申报。
( 二 )申报企业打开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网站 登录企业云,选择进入"专精特新"企业认定申报,按系统引导完 成在线填报。
( 三) 各市、省直管县(市) 经信部门通过"企业云"平台对 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负责统一进行网上推荐申报,同时以 正式文件报送省经信厅。
( 四)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对各地申报的企业组织专家评审, 经局务会研究提出初步认定意见,提请厅党组会议审议通过后公 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
( 五) 对公示无异议的企业,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文公布其 为"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颁发标牌.
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奖励扶持
( 一) 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 发展专项资金、制造强省建 设资金重点支持省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优先支持其争 取国家及省相关政策。
( 二)对省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根据综合评价情况, 择优给予财政资金奖补。
( 三) 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 牌,对挂牌企业给予财政资金奖补.
( 四) 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 发展基金重点投向省认定的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 五) 在产学研合作、管理咨询、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
面加强对省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服务。
(六) 各市、县(市、区) 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通过多种形 式,对省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扶持.
咨询热线
400-050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