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统计 百度离线宝

合肥卧涛

您专业的项目申报定制平台!400-0507-580

项目申报咨询:15855199550项目申报咨询:0551-65300044

卧涛精准把握政策动向

关于宿州市农业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作者: 编辑: 来源: 发布日期: 2021.07.19

  《宿州市农业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已征求28家市直有关单位及四县一区人民政府意见,对他们提出的修改意见部分予以采纳。按照公平竞争审查要求,现对《宿州市农业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公示,公示期三天。

政策代理免费咨询电话:0551-65300586,QQ:2885169026

 

宿州市农业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一、指导思想

以xi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加快推进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以全产业链打造为核心,发挥“两区一园”示范作用,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培育新动能、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面向长三角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协同推进资源环境和乡村产业和谐发展。健全质量控制、清洁生产和可追溯体系,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二)坚持市场主导,突出资本力量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引导资源要素特别是社会资本更多地向乡村汇聚。

(三)坚持全链打造,实现融合发展

全产业链谋划、全要素推进,实现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推动产加销服、贸工农旅一体化发展。

(四)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

实施数字赋能战略,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农业产业发展活力,联合攻克乡村产业领域关键技术,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AI、5G和区块链等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广泛应用。

下一篇点击: 最新项目申报政策汇总

三、主要目标

围绕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重要基地,着力“建设大基地、培育大龙头、拓展大市场、打造大品牌”。力争到2025年,全市农业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发展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农业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功能更加多样、业态更加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作用持续增强。

(一)粮食生产能力实现新突破

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食总产稳定在465万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20万亩,蔬菜总产量350万吨,肉蛋奶总产量100万吨,水果总产量250万吨,建成长三角地区粮食生产重要产区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高产、高品质产区。

(二)农产品加工水平实现新提升

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力争到2025年,培育25个产值过5亿、10个产值过10亿、5个产值过20亿、3个产值过30亿元的重点龙头和领军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三)三产融合发展实现新进展

构建完善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体系,储藏保鲜和运输配送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储、销比进一步优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全面打响。到2025年,全市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超过2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达到350个以上,年均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带动农户数达到15000户。

(四)产业集聚升级实现新跨越

到2025年,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10个,产值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5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40个。

四、发展布局

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围绕粮食、畜牧、果蔬、林木“四大支柱”产业,以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等64个乡镇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域耕地面积大、耕地利用率高、土壤肥沃、地势平坦连片等优势,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格局。加快建设以埇灵泗粮油主产片区、萧砀优质果林发展片区为依托的宿州现代农业发展区,重点发展专用小麦、玉米、大豆等粮油作物以及酥梨、黄桃、葡萄、西瓜等特色果蔬,打造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全国重要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粮食生产核心区、生态农业发展基地、绿色有机果蔬生产基地和特色种养集聚发展基地,加快形成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

五、重点任务

(一)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工程

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为关键,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纵深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235万亩。重点打造专用小麦、玉米和大豆优质安全生产基地。

(二)实施种业提升工程

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试验、引种、展示、示范基地建设,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良种生产能力,建立健全以产业为主导、农业企业为主体、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集培育繁殖和推广为一体的现代良种体系。

1.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资源保护场区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完善埇桥区、萧县、砀山、泗县小麦、大豆、辣椒、山芋等良种繁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我市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作用,积极开展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

2.推动种业技术研发。健全种业科技创新机制,推动品种培优和品质提升,着重解决良种选育等“卡脖子”问题。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合作平台,组织开展作物、畜禽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研究院科研资源,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生物育种技术产业化应用,全面提升种业创新、推广、服务水平。强化育种创新基础,挖掘高产、优质、抗病虫、营养高效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农作物功能基因,加强畜禽新品种的研究,培育适宜黄淮海地区种植、养殖的新品种,到2025年,育成并通过审定、登记新品种25个以上。

3.培育壮大种业企业。发挥企业在现代种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对种业企业的支持力度,着重加强企业育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育种创新条件。加快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充分发挥安徽华成种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企业组建技术联盟,提升企业科研创新、良种生产加工、推广服务等能力,支持有条件的龙头种业企业上市,做大做强省级以上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骨干企业,新培育3-5家特色种业企业。到2025年,力争建成相对长期、稳定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各类作物种子生产基地35万亩。

(三)实施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工程

推动企业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落实农产品加工业强县培育计划,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精深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1.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围绕粮食、果蔬、畜牧、林木等重点产业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扶持政策,助力解决“四通一平”等问题,引导各地在农产品优势产区集中连片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加工、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运销等先进技术装备。通过实施相关项目和推广适用技术,全面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水平。

2.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优势,重点抓好小麦、大豆、玉米、酥梨、胡萝卜、葡萄、金丝绞瓜以及芦笋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到2025年,每个县区至少重点培育一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实施技术改造。支持产学研相结合,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根据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加强与健康、养生、养老、旅游等产业融合对接,积极开发营养健康的功能性产品。

3.推进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引进一批沪苏浙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共建一批全国领先的农产品加工联合体、农产品加工区,加速在酥梨、烧鸡、黄桃、山芋等领域打造若干全国同行业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着力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到2025年,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食品和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500亿元以上。

(四)实施农业新业态拓展工程

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农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多维功能,务实推进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深度交叉融合,加快农业发展业态创新,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

1.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突破信息和物流瓶颈,加快冷链物流、直销配送体系建设,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顺畅流通。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开展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着力加强农产品上行服务能力和农村电商品牌建设。积极建设基层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到2025年,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建制村电商快递配送全覆盖,培育创建一批省级电商服务示范网点。积极组织农村电商企业开展产销对接,大力推广“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本土涉农电商,加强农村电商业务培训。“十四五”期间,推动“一县一电商平台”建设,新增农村电商经营主体300个以上,培育5个以上年网络销售额超1亿元的农村电商经营主体,打造长三角农产品电商物流集散地。

2.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充分发挥宿州市乡村旅游“花海、林海、果海、美食、文化”等农业产业基础和乡村田园风光资源优势,开发以休闲农业、研学旅行为主导,凸显乡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等特色产品,发展一批高星级农家乐、高品质民宿、高标准采摘园,重点打造宿城近郊休闲环、县区美丽乡村游憩带和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活动,积极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园区、特色旅游镇村休闲旅游示范点等。

3.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鼓励供销、邮政、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的信息化改造,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鼓励发展定制配送、直供直销、微信营销等新模式。

(五)实施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围绕粮食、畜牧、果蔬等主导产业,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以“两区一园”为基础,以“招大、扶强、奖优”为抓手,配套生产服务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1.强化农业产业园集聚发展。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强镇等园区整合,优化园区规划布局。借助现有载体,整合科技、人才、信息、金融等多种资源,吸引创新创业主体参与产业园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咨询、研发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实现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发挥农产品加工园区的主体功能,创建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便利化网络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融合集聚发展一二三产业。到2025年,在每个县区建立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园。

2.加快打造农业科技产业园区。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聚焦宿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泗县石梁河省级科技园区、埇桥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载体建设,结合各县区、各区域产业分布和种植特色,按照“一县一园、一园一主题”原则,鼓励支持其他县区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依托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坚持“农、高、科”定位,强化农业科技园体制机制创新。引导农业科技园区围绕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和示范推广,着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强化园区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和职业农民培训四大功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园区的提质增效。

3.优化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园区硬环境。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强镇等园区的整合,优化园区规划布局。实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完善水、电、路、气、仓储物流、供能供热、废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园区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做好农业产业园用地安排,合理保障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用地需求。提升软环境保障能力。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培训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重点支持,实施财政扶持、用地保障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适度放宽园区用电用水用地标准。打造一批科技研发、质量检测、品牌建设、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园区科技研发、融资担保、检验检测等服务。

(六)实施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

围绕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引导各县区充分挖掘地方传统特色产品,加强品牌策划、运营、宣传推荐和保护,创建一批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一县一业”“一镇一特”,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推动、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引导埇桥区重点围绕粮食、秸秆和畜禽、林木等主导产业,砀山县和萧县以精品果蔬、生态林业等产业为主,灵璧县和泗县以蔬菜、粮油、畜牧等为重点,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强化区域主导产业整合,提升各县区主导产业影响力,力争再培育1-2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产业。

2.着力扶持一批地域性农业品牌。学习借鉴“双汇”集团等模式,注重提升农业的品质和品牌溢价,支持培育类似符离集烧鸡、砀山酥梨、泗县粉丝、萧县葡萄、夹沟香稻米等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积极搭建展示展销平台,加强品牌策划、运营、宣传推荐和保护。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进一步扩大砀山黄桃、萧县白山羊、埇桥区王枣子和高滩萝卜、灵璧食用菌、泗县山芋和金丝绞瓜等品牌影响力。探索将宿州特色优质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宣传纳入公益宣传范畴给予支持。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绿色导向和标准引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质量追溯、质量检测体系。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重点维护好农产品老字号和区域性公共品牌价值,建立品牌目录库,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品牌含金量;打击各种冒用、滥用公用品行为,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机制以及品牌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到2025年,全市力争“三品一标”产品总量增长到360个。

(七)实施农业绿色增效工程

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

1.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完善秸秆收割、压缩、烘干、储存、运输及综合利用、产品制造等全产业链条。推进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加大秸秆生产固体成型燃料、秸秆生产沼气、秸秆生物质发电等项目支持力度。坚持发展以秸秆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利用产业项目,充分提高秸秆附加值。建立健全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合理规划建设规范的农作物秸秆标准化收储点。到2025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2.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创建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充分发挥好埇桥区、泗县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县示范作用,推进全市畜禽粪污处理模式多样化、高效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联合体,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收集、存贮、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3.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持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完善农药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实施高剧毒农药替代计划。到2025年,全市农药使用量持续负增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8%以上。建立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消除土壤残留等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到2025年全市农膜回收率达到95%。

六、实施路径

(一)土地规模化

稳慎推进泗县国家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有序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住宅盘活利用。推动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存量划拨土地盘活利用,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衔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鼓励各县区拓宽开发资源、盘活资源、综合服务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渠道。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承包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承包地。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鼓励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等用地复合利用,统筹开展农村地区建设用地整治和土地复垦,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建设适度集中,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引导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紧凑。加快优质粮油、蔬菜、水果等规模化生产,推进优势农业集中连片基地建设。支持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收购和订单生产等方式,选择合适地区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

(二)组织企业化

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组织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创建工作,进一步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定期对全市家庭农场进行评估,构建完善的准入、退出运行机制。引导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建设种植、采摘、文旅、康养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家庭农场。到2025年,全市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200家。

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引导农民合作社内强素质、外强能力,进一步完善章程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规范财务管理、合理分配收益,提升运营管理规范化水平。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鼓励农民合作社立足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开展连片种植、规模饲养。鼓励引导同业或产业密切关联的农民合作社通过兼并、合并等方式进行组织重构和资源整合。支持农民合作社依法自愿组建联合社。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合作示范社达到150家。

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产业化企业,切实发挥乡村产业发展的“头雁效应”。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加大优势企业、优质资本、优良项目招商力度,引进一批沪苏浙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加速在烧鸡、黄桃、山芋等领域打造若干全国同行业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到2025年,力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8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800家。    

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源地优势,持续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组织模式、经营模式、利益联结的二次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力争形成典型案例全国推广。到2025年,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360家。

(三)技术现代化

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广泛利用物联网技术、“5S”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赋能农业发展,坚持试验示范、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有机结合,着力培育智慧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争取国家、省政策支持,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智能监控平台”技术,构建农业数据智能化采集、处理、应用、服务、共享体系。完善智慧农业服务应用体系,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础信息库,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建立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化平台,提升农产品市场关键环节信息实时采集和数据共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系统和追溯平台,实现市县互联互通。

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企业与南农大、安农大、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研发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衔接。谋划建立皖北地区农业科技孵化交易平台,积极孵化适合在宿州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关键技术物化项目补助,提高科技转化率。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推进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经营性服务体系建设融合试点。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新增选派科技特派员400人次,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5家。

(四)经营市场化

拓展农业发展市场。强化生产环节的市场导向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供给侧产能结构,支持企业规模化开发生产特色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解决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与周边地区和长三角的合作,引进国内外优质农业企业,提升农产品对外贸易水平。

    完善产业流通体系。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整合商务、供销、邮政、快递等资源,推进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合理布局建设农村商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直营连锁店,推进砀山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改造。积极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活跃市场农业。加强农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机构与大型商超、市场的对接,加大农产品直供力度,减少中间环节。依托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电商购物节的建设发展,开辟“宿州农产品频道”,提升集约商品化处理能力。

(五)服务社会化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强化金融扶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同效应,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建立“银税互动”“银信互动”贷款机制,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充分发挥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强化担保融资增信功能,推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发行专项债券用于农业产业。创新农业产业化基金使用方式,支持基金直接入股社会资本,由社会资本统一管理运营,建立基金投资回报容忍机制和担保机制。完善财政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服务后补助”等方式,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和小农户接受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优化农业保险运行机制,扩大农业农村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加快推进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适当降低产粮大县主要粮油作物农业保险费县级补贴比例。

健全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建活动,进一步培育服务主体、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机制、落实服务保障。围绕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供专业、高效、便捷的专项服务和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发展“龙头企业+农业种植合作社+个体农户”等托管式、订单式、平台式、站点式等服务模式。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仓储、配送等专业化流通服务。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积极提供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服务。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到2025年,全市培育农村产业带头人10000名,培育高素质农民50000名。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各级党组织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将产业振兴摆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突出位置,并纳入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做好乡村产业发展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点指标动态监测,为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二)强化协调推进

将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逐级逐部门压紧压实责任,各县区按照本方案抓紧制定本县区农业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落实规划任务,细化政策措施。各部门要根据规划的任务分工,强化政策配套,协同推进方案实施。建立联系调度制度,加强对重点任务、重大工程的跟踪调度,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加大“双招双引”

立足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发展,重点围绕绿色食品产业链,开展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双招双引”。加快组建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专家库,发布重点产业环节(领域)招商地图,举办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论坛,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企业、优秀人才签约落户,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实现“双招双引”量质提升。研究制定《乡村人才振兴实施办法》,积极引进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两区一园”国家级平台作用,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农大等院校合作,加快推进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研究院建设。整合淮海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培育、引进研发机构开展育种创新和减肥增效行动。

(四)强化监督考核

加强方案实施监测评估,建立农业产业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级评价各县区农业产业发展进程和方案实施情况,发布评价结果。建立健全农业产业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农业产业统计监测制度,科学评估农业产业发展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和政策推进落实情况,将农业产业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资金政策倾斜、人事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综合运用纪律检查、专项检查、第三方评价等方式,落实农业产业项目绩效考评,推动监督检查常态化、规范化,确保农业产业发展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推荐资讯

蜀山区新增六家合肥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日,卧涛了解到合肥市科技局公布了2017年度合肥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拟组建名单,蜀山区的合肥德通科贸有限公司、安徽天禾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徽风新型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安徽大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及安徽交建远见园林有限公司获批组建,新增六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止目前,蜀山区......
2017-09-28

安徽:省重大专项补齐工业“短板”引领转型发展

卧涛了解“十三五”以来,安徽为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持续扩大有效投入,通过下大力气“抓大谋强”,发挥省重大专项在补短板、增动能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有力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实现了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升。这里是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刚刚建成的高端滚筒洗衣机生产线,在我身旁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还处于试生产阶段,......
2017-09-28

咨询热线

400-0507-580